动辄得咎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是dòngzhédéjiù。辄:就;咎:怪罪,处分。意思是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。作谓语、定语;指做事往往获罪。出自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:"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"
成语出处【典故】:
唐朝时期,韩愈学识渊博,被任命监察御史,因反对宦官利用"宫市"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一事被贬,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,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,他作《进学解》感慨自己:"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"
上一篇:txl是什么意思
下一篇:儿童认知
相关文章
高潮腮红
05月12日
微信号id
咔酱
溢出效应
莅临拼音怎么读
缩砂仁
最新文章
江苏十三太保
玉米淀粉
琼o
信用卡提现
边际效用名词解释
怎么去除胶印
热门文章
青岛海军博物馆
不惑之年是几岁
臭豆腐的由来
叫搬家公司
丁玲玲,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里的丁玲是谁
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